西柏坡发电公司“‘两学一做’做合格党员”系列报道之——“老转”的故事
来源:河北建投集团 时间:2016-06-17

“老转”说的是西柏坡发电公司干灰班班长李顺平,50岁的老党员,主管着公司11座储灰库和6个渣仓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。

说起“老转”这个名号的由来,是因为李顺平曾是一名高龄转业军人。1999年8月,他告别战斗生活了17个春秋的军营,转业进入西柏坡电厂,成为除尘车间泵班一名普通的检修工,那一年他34岁。

刚到班组,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还是让他感到慌乱和茫然。班里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,有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,有工作多年的工人,无论理论知识,还是技术经验都已经能独当一面了,而自己年龄最大,工作上却一无所知,连个普通的螺丝都拆不了,什么离心泵、隔离泵、柱塞泵等专业设备和名词,更是如坠云里雾里,一片空白。“自己能行吗?”“老转”心里只打鼓。

“军装虽然脱下了,但军人的优良传统不能丢,千万不能给军人脸上抹黑”李顺平心里念叨着,“必须从零开始!”他暗下决心,要保持一名军人敢打硬仗、永不言败的本色,要把在部队期间养成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带到新的工作中来,把电力检修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二次奋斗的舞台。

说干就干,“老转”立即转了起来,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,忘记了自己曾经校级军官的身份,端正心态,摆正位置,抱定从一个小学生做起的思想,不会就学,不懂就问,上班虚心向同事求教,下班自学技术和规程,他还买来设备检修的专业书籍,一点一点地“啃”。平时有了设备消缺或检修的任务,他总是冲在最前面,在“老转”看来,这都是最佳的学习机会,苦点、累点、脏点,和学到技能的喜悦相比,都不算是事。凭着“一根筋”的刻苦钻研,“老转”同志短短几年时间,就从一个只会舞枪弄炮的职业军人,变成了电力检修的行家里手,职务也从普通的检修工升为一名优秀的检修班长。

从部队转业到西柏坡电厂从事检修工作,短短几年,“老转”完全胜任了新的工作,顺利完成人生的转变。然而,不管岗位如何变动,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的优秀作风,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。在急、难、险、重任务面前,他总是冲锋在前,勇挑重担,在群众中树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。“让我来!”“看我的”,“老转”这两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,多年来一直感染和带动着周围的职工群众,为群众树立了榜样,树立了标杆。

他刚刚担任检修班长那一年,就赶上了北京奥运会。奥运期间“保发电、保稳定”是政治任务,公司对设备稳定运行和烟气达标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,而他所辖的一期脱硫系统当时存在很多着问题,要保证安全稳定运行,谈何容易!关键时期,出了任何纰漏都会影响大局!作为班长,他没有过多地强调上级的要求,面临的工作如何如紧迫,他只用了一招就俘获了全班成员的心——带头干!

为了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和烟气达标排放,他提前安顿好妻子和女儿,带头在厂里住了下来,他带领全班成员象救火队员一样,没白没黑地抢修设备,经常是这台还没有修完,那台又出了问题,加班加点就成了家常便饭。这一年他加班累计60多个,相当于3个月的正常出勤。作为一名班长,开工前李顺平总是第一个到现场,查看工作环境,检查安全措施,向工作人员提醒注意事项。收工时总是最后一个离开,查验工作是否完好,工具是否遗漏,工作现场是否清理干净。直到确认一切都有了着落,他才离开工作现场。

脱硫系统有一个特点,就是检修时设备不能停止运行,更换管道、阀门等工作都要在高温和刺鼻的烟气中进行,检修人员都戴着防毒面罩,在狭小的空间内作业,高温、蒸汽、泥浆、油污、汗水……无一不考验着作业人员的意志。李顺平总是抢在最前面,挑最艰难最繁重的活去干,哪里最苦最脏,哪里总能看见他的身影。每次浑身上下都是沾满了灰尘和油泥,汗流浃背,看不出人样来,但他脸上始终带着轻松的微笑,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气。正是他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,冲锋在前的精神,影响和带动了全班成员,齐心协力,圆满完成了奥运保发电、保烟气环保排放任务。

奥运期间,生产设备成了“老转”的中心,一切都围绕着生产设备转,我想这大概是“老转”这个名号的第二个来由吧。

2012年因工作需要,李顺平调入华澳干灰班任班长,负责西电六台机组发电运行产生的灰渣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。据统计,六台锅炉每天要燃烧2万多吨煤,产生5千多吨灰渣,“老转”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生产“垃圾”变废为宝,安全环保地利用掉。具体说来,一方面要服务于发电生产,随发电负荷和机组检修变化,统筹安排灰渣生产运输,保证灰库和渣仓的库存料位在安全范围内,确保机组运行不受影响;另一方面要服务于市场销售,尽可能生产附加值高的一级粉煤灰,保证产量和质量,为粉煤灰综合利用赢得市场。

刚到干灰班,“老转”就碰到了难题——公司主打的一级灰经常出现指标不合格的问题,拉灰用户三天两头找回来,提出退货要求,给公司粉煤灰销售工作带来极大影响。

为此,公司先后两次联系设备厂家,安排了技术人员来调试处理,但主要原因一直没有找到,指标不合格的现象仍时有发生。“老转”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:眼前这些灰白色的粉状物,指标合格了,就是产品,拉出去就能换来真金白银;指标不合格就是垃圾,还得公司花钱运出去,处理掉,一进一出这是多大的浪费啊!“老转”坐不住了,军人特有的倔强让他下定决心,无论如何也要尽快找到原因,彻底解决掉这个难题!

于是“老转”又开始转了,他每天一上班就盯在生产现场,围着灰库转,围着设备转,认真观察记录系统运行参数,对设备逐台进行检查、分析、判断,然后带着写得密密麻麻的记录本回到班里,爬在办公桌上不停的写写划划,一待就是一上午,谁也不能打扰,好几次连中午饭都耽误了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一周“闭关修炼”,“老转”终成正果——他找到了造成灰质不合格的主要原因,原来是给料机滚桶内部因长期磨损造成间隙增大,给料不稳导致分选的一级灰指标不稳定。他果断更换了新的给料机,长期困扰公司的难题迅速得以解决。

干灰班管辖的一期灰库,因建设时间较早,设计安装的湿灰装车设备高度不够,无法将湿灰直接装到灰车上。每次装车,需要先把湿灰放到地面上,再用铲车装到湿灰运载车上,不仅增加了装载转运成本,还容易造成现场环境污染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“老转”充分发挥自己机械检修的专业特长,搞起了“课题研究”工作,他与检修人员反复考察论证,制定出一套湿灰装车设备技改方案,并在2014年8月份完成改造,根治了冬季湿灰装车造成环境污染的难题。仅此一项技术改造,每年为公司节约湿灰装车费20万元、人工清扫费用1.2万元。

“老转”进行了总结,他把自己成功解决问题的原因归结为:经常转现场,对系统设备的情况比较熟悉。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:每天至少上班、下班前各转一次生产现场。于是在粉煤灰生产现场,你总能看到一个忙碌而规律的身影,围着灰库、设备、管路在转……

“老转”名副其实了。

“老转”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,比如说自2008年担任班长以来,年休假从没休过,连续六年春节都是在生产岗位上过的;比如说他热心帮助同事修理手机和电脑,帮助别人网上购票等等。

付出总有回报,“老转”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,还因工作成绩突出,多次被公司授予先进工作者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,他所在班组连续被公司评为先进班组。

这就是李顺平,一个平凡的老党员,一个永葆军人本色的“老转”。

(西柏坡发电公司 梁喜会供稿)